您的位置 首页 伤感句子

四端与四体:《孟子》与中医眼中的身体及春季养生

昨天的《孟子》直播网课读到“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谈及“四端”与中医视野中的身体结构:视频中有谈到一…

昨天的《孟子》直播网课读到“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谈及“四端”与中医视野中的身体结构:
视频中有谈到一点春季养生问题,可惜时间有限,未能展开。现从拙著《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所收《医易修身问答九则》中贴来两则,与大家分享:子横:先生言“肝实,逆而泻之,食宜酸;肝虚,随而补之,食宜辛。”这里的酸和辛是不是说反了?不是辛主发散,酸主收敛吗?无竟寓:《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王冰注:“辛味散故补,酸味收故写。”《新校正》:“按《全元起本》云:‘用酸补之,辛泻之。’自为一义。”窃以为两说皆通。肝体阴而用阳。补肝阴用酸,补肝阳用辛;泻肝阴用辛,泻肝阳用酸。看你要补什么泻什么。我的说法是仅据《内经》原文来说,即就肝阳来说。肝者,将军之官,主疏泄。当主以辛散助疏泄为补,酸敛为泻。酸敛泻气将军之气也,故云泻之。当然,酸甘化阴,益肝之阴血,亦可言补。更准确来说,无论辛酸,如欲补之,必与甘味同用,《难经》《金匮》所谓“益以甘味之药调之”之义也。辛甘化阳,所以补阳;酸甘化阴,所以补阴。桂枝汤深有此意。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所以共为调和营卫阴阳之祖方。前日正好谈到这个问题。其中说到不发怒、多吃酸味、成天躺着卧养肝血等等,这样“养肝”的结果恰恰是肝郁,也就是肝的阴有余而阳不足,非谓补之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而生阳,静而存阴;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养之道尽矣。申论之:颐养之道还可以从《周易》的颐卦和紧随其后的大过卦之关系来看。颐养之道要在阴平阳秘。明清温病学流行以来,养主要指养阴,这个是偏颇的。一味养阴的结果就是《内经》所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也就是大过之卦泽灭木之变。譬如小建中汤,颐卦当之,以颐者养也,小建中汤重用饴糖、甘以养中之义也;震下艮上,动而止,芍药倍桂枝之义也。十枣汤,大过卦当之,以巽下兑上,泽灭木之象也:水邪盛而反侮土且不养木之象,犹今之肝腹水,可急以十枣汤治其标:芫花、甘遂、大戟峻下逐水,十枣以培土。水落土出,木得乘隙,然后从容治其本,“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或收九二“枯杨生稊”之功,亦未可知也。故颐之大过,犹《内经》“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之谓也。未然:如果说阳为体,那么阴就是用?无竟寓:阴阳是相对而言的,很难截然划分。这种情况应该也有,但更多的时候是阴为体,阳为用。未然:为什么是五味,不是六味?天干、地支的折半数五、六正好是阳、阴之数。按理应该是六味才对。无竟寓:阴阳只是相对而言,强为之区分。所以,阴中还要分阴阳,阳中也要分阴阳。相对于气而言,味自然是属阴的。但这并不妨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金匮真言论》既以五味配五行,又以五臭(气味)配五行。天干地支的阴阳属性其实也很难一概而论。五运一方面配天干属阳,另一方面又是在地成形的五行之运;六气一方面配地支属阴,另一方面又是天之六气流行。五、六数字的阴阳属性,亦不可一概而论。五自然是阳数配天,六自然是阴数配地。但就五脏六腑而言,恰恰是五脏配地属阴,六腑配天属阳。其间奥秘,都在泰卦。天上地下,阳上阴下,固自然之理也。而人之生,三也,天地之交也,阴阳之变也,刚柔之错也。故先王以泰“财成天地之道,辅相万物之宜”,与天地叁矣。此亦夏建寅,孔子从夏时,人道之义也。民间春联横批往往曰“三阳开泰”,亦此义也。人体之中,相表里之脏腑,胆腑在肝脏之下,小肠在心脏之下,大肠腑在肺脏之下,膀胱腑在肾脏之下,无非颠倒阴阳、地天交泰之义也。
现在报名还不晚,可以看视频回放
下面是从网课群辑录出来的一些学员讨论:

我的《诗经》网课的一次录音配了很多诗经草木图片,颇得春之生气
我的《诗经》读书笔记
古典书院《黄帝内经》微课,颜清辉主讲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进入古典书院荔枝,查看更多微课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