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书名号时泛指一切诗,加上书名号时特指一本书——这便是《诗经》,只有《诗经》。《诗经》是最初的诗——不只是时间上最初,而且是“诗之所以为诗”意义上的最初——所以,《诗》是经。经是经过,经是经验,经是经行,经是经典,经是经常,经是大道。诗是“志”,《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之”,诗序所谓“志之所之”。《说文》的“之”画了一株小草,在春天萌生,在阳光中朝向天空的小草。
去年在无锡诗经会讲中的录音片段
无锡诗经会讲每月一次,报名请加葛老师(微信gam6915)
多年前在同济诗经课上的板书
随手画了一些诗经中的草木
诗是“持”。《诗纬·含神雾》云:“孔子曰: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也。诗者,持也。以手维持,则承负之义,谓以手承下而抱负之。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身家性命,以至于万物,因诗而护持。仿佛一只手,春天的手,托负万物,无声的环抱和长养。诗是“天地之心”。诗自是人心感悟而发,为什么《含神雾》说诗是天地之心呢?“诗者,天地之心”促使我们反思人之所以能感物咏诗的本源。人是天地中的一物,有心能感的一物。人心之感物,有微不足道的琐碎感觉,也有朝向远方的忧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不知我者以为我有所求而不得,知我者知我所感朝向远方,本无所求,或者因求某物而起,终至于无所求。如“自诒伊阻”的远方之思,终至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邶风·雄雉》)。朝向远方的所感所思出自人心而不止于人心,朝向远方的所歌所咏出自人籁而不止于人籁。出于人而“不止于人”是诗的基本经验。“诗者,天地之心”所道说的,就是这样的基本经验。人心中的诗意部分渊源甚深,是天命之性在人心中的表露,故《含神雾》直谓之曰“天地之心”。天地无心,以人为心。人心多蔽,以诗无邪。诗心发动处,即天命之性感通于人心之时。性之于心的维持作用,就体现为诗之持物。“不止于人”者,超出人心而包持人心。包是“以手承下而抱负之”,持是“自持其心”“扶持邦家”。故诗心之持物,即《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的一种具体工夫。诚之工夫见诸六经之教者多矣,而诗教为首,故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过,诗教究竟如何发生?温柔敦厚如何可能?诗心持物说其实给出了提示。《中庸》引《诗·大雅·文王》“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云“文王之所以为文”乃在于“纯亦不已”,也可以从诗心持物的角度得到工夫论的启发。“纯亦不已”正是一种诗心持物的工夫状态。文王之所以为文的本源,诗之所以为诗的本源,物之所以为物的本源,可能都在这里。所以,来吧,一起读《诗》,见天地之心,做诗心持物的工夫。
网课从3月12日开始,微信群语音形式,每天十五分钟,共30次课。有兴趣参加的朋友可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3月8日前报名,可享八折早鸟优惠。
本期《诗经》网课主要选读《召南》部分篇章和《邶》《鄘》《卫》三风中的一些诗篇。以前我写过《周南十一篇大义发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见收拙编《诗经、诗教与中西古典诗学》(同济复兴古典书院丛书,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
参考阅读:
有余的空间与生命的整全:《诗经·葛覃》讲稿
爱的工夫:《诗经·雄雉》读解
这是我的一次书法直播网课的视频回放在写王羲之十七帖的时候,即兴讲到纸笔对话的感觉是自由书写的本源学诗,根本上也是为了学习感知和对话的能力
我的一些日常读书笔记写到孟子、庄子与《诗》义的相通点下面的“阅读原文”,可进入诗经、书法和孟子网课的报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