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青团的由来和寓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青团的由来和寓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清明节前后吃青团是江南地区独有的一种食俗,清明期间江南人祭祀也喜欢捎上青团端于坟前。这款时令性极强的传统点心同时“包裹”着食俗文化和祭祀文化。
在唐代以前,清明节并不是一个大节日。邻近的节日中,比较重要的有寒食节,是在清明节一两天。寒食节为什么叫“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冷食。为什么这天要吃冷食呢?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产生的。
吃青团就是为了“念亲恩”。
“青团”谐音“亲团”,意思是“和亲人在一起”。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寡妇一个人将儿子拉扯长大,不曾想小伙子不成器。长大的小伙子不光游手好闲,还整天对母亲非打即骂。
有一天,这个小伙子看到羊圈里面的羊羔跪着吃母羊的奶,幡然悔悟,于是含着泪水回家,准备向自己的母亲忏悔。
结果,母亲远远地看见儿子哭着回来,误会他在外受气,又要迁怒暴打自己。绝望的母亲寻了短见,跳河自尽。
儿子悔之晚矣,但是从此改邪归正。
后来,这个回头的浪子在每年清明节当天,总是拿河边的艾草熬水,和着糯米面做出苦涩的艾草青团来悼念自己的母亲。
后来,大家为了提醒自己恪守孝道,争相效仿,就形成了清明节吃艾草青团的习惯。由于加了白糖和馅儿。现如今大家吃的青团已经不苦了。
Hello,大家好,我是喜欢美食、热爱烹饪、钻研厨艺的小厨阿骞,这是我关于美食的第195条原创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子。
就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清明节吃青团子是江南地区的习俗之一。青团子就是用艾草、雀麦草等绿叶草打成汁,与糯米粉和成面团,包上馅料,蒸制而成。
青团子的做法,在我的主页文章以及第问答194条问答中有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一下哦~!
关于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子,有这么几种说法:
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要吃冷食,而青团子可以提前做好,冷吃也很好吃,所以清明节就要吃青团子。
传说有一年的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手下陈太平被清军追捕,一位老农救了他。清兵封锁了村子,不准带东西出村,防止村民带东西给陈太平。老农回家路上思索着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滑了一跤,手上、身上沾满了绿色的草汁。遂生一技,将艾草洗净煮熟挤出汁,与糯米粉和面蒸熟,然后混在草里带出村子。以后,陈太平要求士兵都学会做这种团子,做青团的方法也就流传了下来。
寒食节、清明节不光是要祭祖,而且作为开春的第一大节日,这时人们去踏青、做游戏、植树,象征活力与新的开始,青团子颜色碧绿,象征着希望。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个叫金兰的小伙子,父亲亡故,母亲把他拉扯大,但是不学无术,还经常打骂母亲。朝廷规定田地不能荒芜,所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下田。有一天,金兰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悔悟。母亲来送饭,金兰去迎,母亲害怕金兰又要打骂自己,就投了河。金兰去救,却只捞出了一块木板,就把木板供奉在家里,这就是牌位的由来。金兰把母亲投河的地方的青草摘回来做成苦饼。清明这天是金兰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就叫清明节。
这个故事出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清明节这天发大水,冲走了粮食,仅剩一点糯米粉,人们就将草汁加到糯米粉里,做成青团子。
关于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子,就这么多,你支持哪种说法呢?评论区我们来投个票吧~!
我是阿骞,专注美食,每天都会分享一些美食的做法以及小技巧,偶尔也会分享一些美食小故事哦,喜欢的朋友关注一下呗,感谢支持~!
@Famer许
食无定味,适者口珍,没有正宗,只言传统,厨无止境,精益求精
那一年骑车走富春江之后,折向义乌方向,然后向绍兴而去,一路上江南一人高的油菜花,用它们大面积的金黄点染着一片片迥异于我所生活的北方的绚烂。
因为临近清明,在骑行经过一些村镇的时候,发现有一种一块钱一个的小食品,以前从没有吃过,甚至也没有见过。
打听了一下,叫做青团。青团的质地与粽子元宵似乎很接近,只是这层均匀的青色非常独特。卖青团的青年,很有在北方这个年纪和性别的年轻人较为少见的敬业精神,见我是旅途之人第一次吃,便详细介绍青团的做法。
原来是用这个季节里刚刚出苗的艾蒿的汁儿,和的糯米面,再裹上豆沙肉松蛋黄之类的馅料,成为又一种江南黏食。它具有江南食品少而精、美观、能量足的特点,几口吃过,回味之中自然就有了这片土地上的气息与味道。
这是旅行与季节与土地结合的经典一幕,让人一吃难忘,永远记住了青团这个食品。尽管回到北方以后,照例是看不到它的影子的。北方干旱严酷的环境,从历史深处就没有予一直在挣扎着的人们以这样细致周翔的耐心。
查资料知道,关于青团的起源的多种说法里,有一种较为普遍说法是,寒食节要吃冷食不能生火,所以就发明了这种可以做好了以后放上三四天的特色食品。
但是这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要用艾蒿的草汁来和面,这种将季节性的植被、药用植被揉入到食物之中去的实用考虑之外,还有一种举重若轻的美学考虑。对于色彩的美学追求与对食物果腹的实用主义之间的这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在江南这片土地上,被发明出来,被传承下来,一定是有其气候与地域的缘由的:它是这片适宜人类生存的诗意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对自身生活的一种赞美与讴歌。是隐在食物里的爱,爱自然,爱这个世界的爱。
青团子的由来
两个传说:
一是相传苏州有位年青后生,与大家商量用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青团,供奉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俗。
二是太平天国时期,一农民为掩护太平天国将领陈太平脱险,将艾草挤汁和糯米粉做成青团给他吃。
后来,忠王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青团就这样流传开来。
由来:传说有一年清明节,李秀成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帮他躲避了清兵的追捕,但是清兵添兵设岗,防止他人给李秀成带吃的,那位农民于是采艾草回家做成团子,混在青草里,躲过了哨兵,李秀成也吃到了团子,并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学会做青团以求御敌自保,于是青团就这样流传开了。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为什么要吃青团?以及它的由来
吃青团,一方面是因为它寓意着团圆,表达了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尤其在清明节这样的祭祀节日里,人们会通过吃青团来纪念先人。另一方面,青团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糕点,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对身体健康有益。
关于青团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传的一种是始于唐代,用于寒食节祭祀祖先。经过历史的演变,青团的祭祀功能逐渐淡化,而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时令小吃,尤其在江南地区,清明节吃青团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清明节吃青团来历
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源于古代的祭祀食品。
据传说,在古代,人们为了纪念逝去的祖先和前辈,会在清明节时将糯米制成各种形状的食品,用来供奉祖先和前辈的灵魂。
其中,青团是一种成为代表性食品,它由糯米粉制成,表面涂上青草汁,因此呈现出青绿的颜色。
青团的形状也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睦和平安。
在现代,人们依然保留了这一习俗,成为清明节的传统食品之一。
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是为了祭祀祖先和表达祈求顺利平安的心愿。
青团是一种传统的汉族食品,由糯米粉、青草汁和枸杞等食材制成,形状圆润,像一个小小的绿球。
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的节日,人们会亲自走进墓园为逝去的祖先献花、烧纸钱,青团则是作为祭品之一进献给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纪念。
通过吃青团,民众亦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后人的传承。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如下:
清明吃青团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时期。根据《周记》上记载,在寒食期间,即清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因为寒食节是不能生火的,所以人们提前会准备很多糕点来充饥。到了唐朝以后,就把清明和寒食两个节日合并到一起了,因此,清明节就继承了寒食节吃青团的习俗。
青团是怎样由来的
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团的由来和寓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