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囫囵吞什么?
【词目】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囫囵吞什么成语有哪些
例如:囫囵吞枣
释义: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囫囵:整个。 贬义词。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近义词:走马观花、生搬硬套等
反义词:细嚼慢咽、融会贯通、含英咀华等。
例句: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带有囫囵的成语
1、囫囵吞枣 :
基本释义: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贬义。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例句: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
2、囫囵半片:
基本释义: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出处:《千重浪》第十章三:“(邢连成)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
例句: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
囫囵吞枣是什么成语故事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嗓子,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嗓子。”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
囫囵什么什么成语
囫囵吞枣: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成语出处: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例句: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囫囵半片: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成语出处:毕方《千重浪》第十章:“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
例句:你说话语速太快,我只听了个囫囵半片。
成语故事图囫囵吞枣
- 成语故事图囫囵吞枣
-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袱範递既郛焕店唯锭沥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相近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相反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英语】boltswallowadatewhole【成语例句】◎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囫囵吞什么成语有哪些
-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基本释义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贬义出 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囫囵吞枣成语造句
- 1、他就囫囵吞枣般把这件事情敷衍过去了。2、我们做事情要认认真真,不能万事都囫囵吞枣。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4、我看书总是囫囵吞枣的,当伯父问我时,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5、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6、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7、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8、你能不能不要囫囵吞枣的把这篇文章阅读完。
囫囵吞枣相近的成语是
- 走马观花 [zǒu mǎ guān huā] 生词本基本释义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辅阀滇合鄄骨殿摊东揩一下。 贬义出 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的来历
-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沪罚高核薨姑胳太供咖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同学们,如果读书也像这样囫囵吞枣下去,不用头脑,肯定学不到东西。 于是,人们就以“囫囵吞枣”来比喻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接受.
跟囫囵吞枣相反的成语
- 【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