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反问的成语?
答:何罪之有。
详细解释:
发音
hé zuì zhī yǒu
释义
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出处
《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例句
他何罪之有,为什么要抓他。
含反问的成语
1、不亦乐乎。释义: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2、何苦乃尔。释义:乃:竟然;尔:如此。何苦到这种地步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没有必要;
3、何所不有。释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
4、何所不至。释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或指什么坏事都干;
5、何以家为。释义:还要家干什么。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去考虑个人的家庭问题。
反问词的四字成语
岂有此理:意思是哪有这个道理。指别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极其荒谬。舍我其谁:是指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绝不退让。何足挂齿: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旧时常用作自谦语。何乐不为:乐:乐意; 为:做。 有什么不乐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
求一个成语? 比如,别人做了很过分的事,然后你反问“你们这样做是可以的吗”(吧可以的吗改成一个成语
- 求一个成语?比如,别人做了很过分的事,然后你反问“你们这样做是可以的吗”(吧可以的吗改成一个成语?)比方说深得人心,什么跟恰当点的
- 目中无人
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在按要求分类,褒义词,贬义词,比喻类,夸张类,排比类,反问类,死得其所,兴
- 安邦,无微不至,大义凛然,蜂拥而至,千钧一发,轻于鸿毛,革故鼎新,千山一碧,绿阴如盖
- 大师的啊大是大非我的撒打算的撒的
在一张考卷中有一道题让从一段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而我的孩子却没填我问他怎么不填他却反问到什么是成语&8230;
- 在一张考卷中有一道题让从一段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而我的孩子却没填我问他怎么不填他却反问到什么是成语是不是四个字的都是我一时语结不知到该怎样说请问我该怎样说我九岁的孩子才能既能听懂又能掌握什么是成语
- [chéng yǔ] 本词条介绍的是成语(汉语中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更多含义,请参阅成语(多义词)。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多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目 录1简介1.1 定义1.2 来源1.3 出处1.4 四字习语1.5 格式1.6 组成1.7 由来1.8 语法结构2种类2.1 专有名词2.2 科学术语1简介基本解释&x3000;古代[idiom;set phrase] 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性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详细解释1、习用的古语。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 中国 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清·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1]定义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x3000;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来源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8230;&8230;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