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胡太后
1.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阳春二三月,
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
杨花飘零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
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
愿衔杨花入窠里。
这首诗题名《杨白花》,收在宋代郭茂倩编篡的《乐府诗集》第73卷,与唐宋八大家之一,常吟唱“千山鸟飞绝”,又喜欢“独钓寒江雪”的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同题诗放在一起,署名无名氏。究其底里,无名氏并非无名人士,而是一位大大有名的女中丈夫,之所以被郭茂倩老夫子在编篡之时隐去姓名而以无名氏称之,大概是浸染了宋代开始愈演愈烈的中国男权主义或者说大男子主义习气的郭老夫子有意为之吧。毕竟,在中国这个千百年来女子无话语权也很少有其他权利的国度里,对于有点另类的女子的评价都是差不多的贬多于褒的。这首诗歌或者更准确地说这首歌辞的作者,正是一位在历代占据话语权制高点的人士口中和笔下很不堪的女性。她在史书中没有被留下真正的名字,只有胡充华、胡承华、灵太后、胡太后,这样几个大概可以当做名字的称谓而已。确切的史书记载,她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雄视百代可惜英年早逝的孝文帝的儿媳妇,宣武帝元恪的妃子,因生下孝明帝元诩而被封为灵皇后。元诩嗣位后,尊高皇后为皇太后,胡承华为皇太妃,不久胡承华就逼皇太后到瑶光寺出家为尼,自己成为灵太后,史书上又多称之为胡太后。这首《杨白花》就是她为自己最中意的情人杨白花又名杨华而作。这是一首北朝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另类”之作。大家知道,北朝文学多骠悍豪迈之风,最典型的莫过于《木兰辞》,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类。而胡太后循着南朝文学重情绮靡的路数而写出《杨白花》,着实令人惊异、叹服,可看出她的文学修养有相当造诣。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这样的开篇,如大禹开龙门,下笔简朴却有石破天惊之气概。阳春二、三月,正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离人哀愁幽怨潜滋暗长之际。眼见那青青草生长,杨柳竞燃花,怎禁得思妇离人愁怨心头起呢。愁怨之中,却又见“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零落南家。”“闺闼”即闺中小门,亦指太后寝宫,那春风和着春的气息、树花之味道夜入太后寝宫。但却只是春的气息,及树花的味道,而那令人思念的杨花(杨白花)却飞过宫殿而落入了南家(南朝的梁国)。是惋惜?或是后悔抑或是自责吧!“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那人已远去,不复再见当然也不愿再见,但情思正浓的太后却是恋恋不舍那份思念,而那浓郁的思念又使得太后浑身乏力,但为所思之人她还是含情出户俯拾起杨花,睹物思人,不禁泪满胸襟。这几句其情之真率,令人掩卷而悲。“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斯人已去、相思成灰,一切都已成往事。可是,真的是彻底成为往事了吗?对于胡太后来说,绝不!绝不甘心!
不甘又如何?胡太后到底是胡太后,人家也绝不玩那种寻常妇人家喜欢也善于玩弄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人家是绵里藏针,针尖儿直抵那远去之人的心脏最柔软处。怎么践行这直抵心灵的计划呢?好办,俺祝愿祝福只是免去了祝贺,祝愿那秋去的燕子春天到来就还家,与俺共衔杨花入窠里。这一招高妙至极。连无主的杨花不论飘入谁家窠中,俺都希望他能得以温暖得以安定。你小杨可是俺的怀中宝玉心头肉啊,你就去想想你该怎么着吧!
接下来更高妙如神灵凸现。你小杨不是躲我吗?我看你能够躲到哪里去。胡太后拿出太后的威严,让宫中年轻貌美的一干宫女比赛唱这首《杨白花》,每天连臂踏歌反复排练,谁唱得好舞得好了,赐金放还回家。只是,有一个条件,每个人在还乡之前,必须到南方金陵那一带表演几个月这首《杨白花》,我就不信你狠心的小杨冤家听不到!只要你听到了,俺更不信你还会没有消息给俺。
结局呢?
《梁书·列传第三十三》记载:杨华,武都仇池人也。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凄婉焉。华后累征伐,有战功,历官太仆卿,太子左卫率,封益阳县侯。太清中,侯景乱,华欲立志节,妻子为贼所擒,遂降之,卒于贼。《南史·列传第五十三》则记载:时复有杨华者,能作惊军骑,亦一时妙捷,帝深赏之。华本名白花,武都仇池人。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瑰伟,魏胡太后逼幸之。华惧祸,及大眼死,拥部曲,载父尸,改名华,来降。胡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凄断。华后位太子左卫率,卒于侯景军中。
也许杨白花曾经有信息给胡太后,也许没有。只有等待后人考证了。
作为乐府“杂曲歌辞”之一种体式,据我所查询考据,就像“菩萨蛮”始于李太白之手一样,“杨白花”就始于胡太后之手,后来为世人沿袭为乐府母题,吟咏不息。唐人柳宗元,明人唐皋、杨士奇、高启等都有以杨白花为题的乐府体诗作传世。
纵观此诗,作者虽贵为太后,能临朝听政,且权倾一时,亦算得上是女中豪杰。然而,就算是这样一位政治上的女强人,在日常生活上还是一样有七情六欲的啊。首先,她是一个人,是一个心智高迈不让须眉的女人,这就注定了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情感,她都应该拥有。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这首题作《杨白花》的诗,正是一个特殊的中国女权主义者的文艺范儿的告白。
2.天生我材必有用,女子一语天下惊
据史载:胡太后生于约484年,卒于528年,安定泾原人(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境内)。父亲是和杨大眼同时代的北魏司徒胡国珍。尊为太后以后,她毫不客气地临朝听政,决断天下大事。
今天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历史上欲求最多的女性,不是慈禧,她要的只是富贵和权势;不是武则天,她要的只是天下;也不是赵飞燕,她要的只是肉体之欢——而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胡太后。她既有文才,又贪武艺;既爱天下,又喜金钱;既信佛教,又善权术;既贪图玩乐,又耽于情欲……直想把好处都占全。众所周知,天底下哪有这么多的便宜可占?
但胡太后可以这么想,因为,她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天赋、勇毅与才干。
早在少女时代,作为将门之女的胡充华小姐就有着非同寻常的际遇和就算很多男人身上也极为稀有的勇气与胆识。十来岁的时候,她就练就了一身武功,经常在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突然露上一手,让小朋友们惊诧莫名羡慕不已。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到她的父亲胡国珍将军部队的练兵场玩耍,正赶上一群官兵在练弓箭打靶。当然有箭法较好的,能够射中远处的靶心,但更多的士兵包括一些军官,却把箭不知道射到哪里去了。小胡姑娘实在看不过眼了,蹬蹬蹬跑上前去,一个分筋错骨手施出,那位没有射中靶子正在羞愧的揩汗的军官手中的弓箭就到了小姑娘手中。她叫一个闺蜜过去在靶心正中用炭笔画一个指头肚大的黑点,然后右手如抱婴儿,左手如托泰山,嗖的一箭射去,哗哗哗,一阵惊天动地的掌声响起来了。那支箭如长了眼睛,不偏不倚,一下子穿透了那个刚刚画好的黑点。一众官兵那个惊叹啊,简直把老天的帽子都掀起来要露出聪明的绝顶脑壳了。
“这算什么!小姑奶奶平时可不射这么大的靶子,要射只射针眼呢!”
轰哗哗,掌声更加震耳欲聋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小胡姑娘出生时就让老天都惊叹的发出了异象,把一团朱砂色的红光布满她家的宅院三天不息。这件事让胡国珍夫妇惶恐不安,就请来了当时国内最善于观象预测吉凶的赵胡先生卜了一卦。赵先生惊得手中的卦板都掉到地上了,只不住口的喃喃自语着一句话:“贵不可言,贵不可言,贵不可言!”好不容易平静下来,胡国珍夫妇赶紧问其所以然,他说:“这个女孩以后会当上国母,还会生下皇帝。这件事,一定一定不要让其他任何人知道,你懂的!”
为什么不敢让人知道?读过当时历史的朋友知道,小胡姑娘所处的那个北魏时代,能够生下皇帝对于那个女子来说可是好听好看也好说唯独就是不好受的事情。
由于看多了两汉两晋的外戚把宫廷搞得猫三狗四,鸡飞狗跳,所以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定下规矩:立太子杀生母。所以,元恪的嫔妃们都宁愿生诸王、公主,而不是太子。甚而至于为了避免生子杀身,一些富贵之家的女孩竟然连其他朝代的美丽女子只有做梦才敢想一想的进宫服务的好事都不愿意做了。这回好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小胡姑娘凭借自己文武双全的名气当然还有经常出入宫中为皇帝和诸色人等讲解佛经的姑妈的大力引荐,顺利进宫而且很快被封为充华妇,胡充华的名号就由此而来。
当看到皇帝元恪六宫粉黛三千人却没有一人愿意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整天垂头丧气的时候,小胡姑娘的胆识与豪气还有对于皇帝的爱与心疼一下子爆发出来了。她激烈的批评那些嫔妃:“天子哪能没有儿子!你们怎能那么自私,只顾个人生死而不顾国家前途!”别人说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那好吧,她说,你们吃药打胎不愿生子,就让我来生吧。等我生下儿子看看你们闭嘴不闭嘴!上天也为她的精神感动了吧,真的让她怀孕了。她大喜若狂,对天祷告说:“赐我儿子吧,让他当上太子吧,我万死不辞!”果然,她生下了儿子元诩,元诩在后宫你死我活的角力中活下来了,她也奇迹般的活下来了。有人说是老天开眼了,我说更应该是她的皇帝丈夫为她的诚心和舍身生子的勇气胆识彻底感动了,那是个不太糊涂的皇帝,由此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废除了太子生母必须处死的律条。
很快,太子元诩当上了皇帝,这时的胡氏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胡太后。正像有跑车的男人总是会请女人游车河一样,此姝武艺高强,射箭好,便多次举行射击表演巡回赛;爱登山,便在嵩山祭神,顺便在夫人九嫔公主中举行攀岩比赛,还非得拿冠军。有了强大的国力支持,北魏成了南北朝时期的体育大国。
一次,胡太后去盛放绢布的仓库巡察,对从行的王公大臣嫔妃一百多人下令:你们可以依自己力气,随意取绢,只要背的动就属于你自己了。呵呵,就看这些人怎样丑态百出吧,他们一个个使尽气力,左夹右扛成百匹地往家里搬。尚书令李贤和章武王元融最贪心,负绢过重,颠扑在地,一人扭伤了腰,一人崴伤了脚,又舍不得把身上的绢皮扔掉,伏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了。胡太后是又笑又怒啊,一声命令,让卫士把两人赶出仓库,一匹绢也不给他们,当时被人传为笑柄。当然也有让人敬佩的人在。侍中崔光和长乐公主就只是随手拿了一丁点,得到了胡太后的口头表扬。就是这样一个胡太后,在掌政北魏王朝的很短一段时间里就使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达至极盛境界,赢得了朝野的一致赞颂。
3.应知高处不胜寒,高才更须多检点
天妒英才,要么让她早夭,要么让她发疯发痴发狂。这一点在胡太后身上也有了真实的写照。天纵奇才让她纵横捭阖所向无敌,决断天下如烹小鲜,却也让她的欲望得到了不可遏止的泛滥。
首先,是生活上的穷奢极欲,而且带动了一国的四风泛滥成灾。高阳王元雍,富可敌国,养了僮仆6000人,乐伎500人,一顿饭就要吃掉几万钱。河间王元琛家中金银珠宝成山,连马槽都要以纯银打制。胡太后本人也好不到哪里,不停地营造庙观,并下令各个州都兴建五级浮图,洛阳城内,诸王、贵人、宦官、公主等各建寺庙,相互斗比。
大家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南北方都是广为流传的,因为乱世变化太多,大家都希望在宗教里获取心灵的片刻安宁。南方当时是梁武帝当政,他对佛教的痴狂是出了名的:竟三次将自己的金贵之躯舍身寺院,让手下的大臣花亿万财富将其赎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南朝佛教的盛况。但时至今日,经过历代兵火的焚毁,这些寺院已经没有多少能保存下来。
北朝却不同,除了造寺院外,还四处在山里凿石窟。中国的战乱多,土木结构的寺院一把火就可以烧掉,但把石窟砸毁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石窟大都保存了下来。现在名扬天下的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都是从北魏年间开始造的,它们作为祖先传给我们的馈赠,如今依然闪耀着灿烂的文化光彩。如果今天我们去瞻仰洛阳的龙门石窟,望着那些壮美的佛像,便可以想象出当时有多少民脂民膏凝聚在这巍峨的建筑之间,每一个伟大的文化标记可能都沾满着罪恶。石窟如此,长城如此,运河也如此。比如当时的宦官刘腾为宣武帝元恪凿的一座石窟竟花了二十四年十八万二千余工却依然未成。可这些石窟还不算是胡太后最舍得花钱的地方,最奢侈的应为当时建造的永宁寺。
永宁寺建在北魏皇宫的南边,有九层浮图,高九十丈,再加上建在上面的宝刹又有十丈高,加起来便有一千尺。即便你离京城有上百里路,也能遥遥地看见这寺院。而站在塔顶,整个洛阳便一览无余。除了外观壮美外,塔的内饰更是极为精美,全都镶金漆朱,每一层浮图都挂上金铎,而金铎竟有石瓮大小,共一百二十枚。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称其:“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而且寺院里的僧房多至一千余间,可见该寺当时的盛貌。
自佛教传入中国,塔庙之盛,无过永宁寺。可惜永宁寺后来毁于大火。着火之时,朝廷派了一千多羽林军来救火,但火势太猛,已无可挽救。洛阳的百姓道俗都来观看,悲泣之声传遍全城。当时便有三个痴迷的和尚扑到火中,与此寺院一同焚毁。大火经三月不灭,周年犹有烟气。
自从有了永宁寺这个中央样板寺后,胡太后又命令各州都要建五级浮图,搞得国力凋敝,民不聊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的王公贵人宦官羽林都争相在洛阳建寺,一个比一个雄伟壮丽,整个洛阳城里大大小小的寺院达一千余所,寺院占到了整个城市建筑的三分之一,成了名副其实的佛都。
除了建寺院外,胡太后还广设斋会,经常给佛寺施舍财物,动以万计。而当时的佛寺还有免除徭役兵役的特权,于是一般的平民都选择了和尚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趋之若鹜地跑到寺院里,以逃避日益繁重的王役。整个北魏王朝有僧尼两百余万,占北魏编户人口的十五分之一,寺庙高达三万余所。
胡太后在后世为人诟病的,最重要的还不是她的穷奢极欲四风严重,而是她在两性关系方面的为所欲为,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身体我做主。如前文所说,这个胡太后贵为太后,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而且一般的白面小生还满足不了她。她技高一筹,硬生生地把才华横溢、威望甚笃的清河王元怿逼成了自己的面首,后来又不断培养和发掘新的面首,天天浓妆艳抹,花枝招展。我们开篇提到的那首《杨白华》歌辞,也是她欲望弥天的一份有力佐证。最胡闹的是,胡太后在亲生儿子元诩十九岁的时候因为意见不合或者说儿子对她的行为不检有怨言,竟把儿子毒死了,强行立了元诩新生一个月的婴儿为帝;几天后,又宣称刚立的皇帝是女孩,废掉,再立了一个三岁的小孩做皇帝。确实是太儿戏了。两个月后,北魏叛将尔朱荣率领叛军攻破都城洛阳,俘获了胡太后和小皇帝,装进笼子扔到了洛河里,也有资料说是扔到了黄河里,不管洛河黄河,结局都是一样,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再也不能为自己做主了。
胡太后一死,北魏王朝四分五裂。割据之战更迭而起。其后,胡太后的妹妹把她的遗体收葬于双灵寺。到了魏孝武帝时,又以太后之礼再葬,追加谥号为“灵”。
我的身体我做主,做得了主吗?我说不清,你懂的。
少咏,逍遥镇人,一个喜欢读书写字希冀借此抵抗生命中的忧伤与虚妄的半瓶子醋小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