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调虎什么成语四字词语(调虎离山之计)

调虎离山成语故事解释? “调虎离山”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

调虎离山成语故事解释?

“调虎离山”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故事讲述了一个智勇双全的猎人如何利用计谋将山中的猛虎引出山外,从而成功捕获的情节。

故事中,有一位猎人发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在山中出没,他知道在山中直接与老虎对峙是非常危险的。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在山下放置了一只羊,并在羊身上系上一根绳子。然后,他自己躲在一旁等待。

老虎闻到了羊的气味,被诱惑出山,追逐着羊奔跑。当老虎追到山下时,猎人迅速拉起绳子,将羊牢牢地绑住。老虎被困住后,猎人趁机捕捉了它。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调虎离山”就是指利用计谋或策略,将对手从有利的地方引开,使其陷入不利或被制服的境地。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智慧和策略的运用,也可以用来比喻在竞争或斗争中采取巧妙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调虎离山之计是什么意思?

调虎离山之计:

发音:diào hǔ lí shān jì

示例:这自然是调虎离山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 ◎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近义词: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解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解析: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汉末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的斗志,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都在于扰乱故人的意图。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干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常言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卧平阳被犬欺。说的是叱咤风云的巨龙,出了深潭大渊便无法施展本领,连虾蟹都斗不过;而威振山林的百兽之王,离了大山森林,便威风尽失,连犬羊之类的小家伙也奈何不得。反过来,虾蟹入龙潭斗龙,犬羊入虎穴擒虎,纵使攻得进去,也只是白白送死。

军事较量、政治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情形不是十分惊人地相似么?

军事上,敌人势力强大,又占据坚固阵地和天然屏障,因此,如龙在潭虎在穴,硬攻是白费精力。所以,孙子以为攻打这类坚固城池是下等战策。上策是引龙离潭,调虎出山,然后消灭它们。虞诩以小计引诱羌敌离陈仓崤谷,予以全歼;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郑庄公诱大叔段出据地京城,然后克之,等等,都是高招。

历史上各种势力集团,无时不在营造地盘或势力范围,并且倚仗地盘进行较量与争斗。而调虎离山,一直是一个集团消灭或兼井另一个集团最常用的手法。它的应用,方式也很多,或将最关键、最重要或最危险的敌手引出他的地盘,使他失去反抗的屏障。

在现代经商活动中,当自己和对手共同争夺一块市场时,如果用协商的方法不能解决,就可以考虑攻击对手的另外一个市场,以分散对手和自己竞争的精力,使其首尾难以兼顾,迫使对手做出让步,以达到自己成功的目的。

出处

《调虎离山》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类似调虎离山的成语有哪些

类似调虎离山的成语有:

1、声东击西,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

2、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3、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4、对牛弹琴,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

5、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紧张的连脸色都变了。

成语接龙调虎离山山高水什么

成语接龙:调虎离山、山高水长、长命百岁、岁月悠悠、悠然自得、得意忘形、形影不离、离经叛道、道不拾遗、遗臭万年、年谷不登、登高望远、远走高飞、飞禽走兽、兽聚鸟散、散马休牛、牛刀小试。

调虎离山气这个成语故事

  • 调虎离山气这个成语故事
  • 调虎离山 [diào hǔ lí shān] 基本释义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出 处明·吴承恩《西游记》:“(大圣道)才然来;我使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 。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 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主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大泽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使它失去原来的威风。做君主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幽谷,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 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的说法。

成语接龙,调虎离山

  • 调虎离山 → 山栖谷饮 → 饮噉兼人 → 人单势孤 → 孤履危行 → 行师动众 → 众喣飘山 → 山鸡眏水 → 水洩不通 → 通工易事 → 事无二成 → 成一家言 → 言事若神 → 神出鬼行 → 行军动众 → 众少成多 → 多方百计 → 计将安出 → 出位僭言 → 言者不知 → 知足常乐 → 乐极悲生 → 生不遇时 → 时移世改 → 改邪归正 → 正经八百 → 百计千方 → 方面大耳 → 耳后生风 → 风樯阵马 → 马入华山 → 山水相连 → 连绵不断 → 断雁孤鸿 → 鸿儒硕学 → 学贯天人 → 人欲横流 → 流星赶月 → 月朗风清 → 清风朗月 → 月夕花朝 → 朝更暮改 → 改恶行善 → 善财难舍 → 舍己为公 → 公平正直 → 直眉楞眼 → 眼跳心惊 → 惊师动众 → 众擎易举 → 举国上下 → 下笔千言 → 言提其耳 → 耳听八方 → 方外司马 → 马瘦毛长 → 长话短说 → 说短论长 → 长身玉立 → 立马万言 → 言从计行 → 行乐及时 → 时移事改 → 改邪归正 → 正龙摄虎 → 虎口余生 → 生佛万家 → 家贫亲老 → 老泪纵横 → 横翔捷出 → 出榜安民 → 民胞物与 →与世沉浮 → 浮寄孤悬 → 悬崖勒马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