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语故事300字?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智慧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明帝曹睿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明帝最初不太高兴,然而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明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明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意思是:民族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因此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大众的称赞。
后来“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便引申为成语“画饼充饥”
二、成语故事300个视频成语故事?
有的,西瓜视频就有《中国成语故事365》可以看下。
三、300个经典成语故事
300个经典成语故事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其中一个。每个成语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故事,让我们从中领悟智慧和美学。
下面我们将分享300个经典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1.亡羊补牢
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他有一大群羊。有一天,他不小心把羊圈的门忘记关上了,结局一只羊悄悄溜出了羊圈。当农民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他非常着急,于是选择了最明智的行为。他立刻修补起围栏来,避免其他羊也溜出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错后及时补救是非常重要的。
2.画蛇添足
故事:从前有个画家,他非常擅长画蛇。有一次,他正在画一条逼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他决定添上一双脚。结局,这幅画看起来变得奇怪而荒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弄巧成拙。
3.牛刀杀鸡
故事:从前有个厨师,他非常厉害,用牛刀做菜时非常灵巧。有一次,他要做一道炖鸡,但他不小心拿错了刀,他用那把大而重的牛刀去杀鸡。结局,鸡的肉被砍得支离破碎,不堪入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选择工具时要恰如其分,不要过度或不足。
4.马失前蹄
故事:从前有个骑马的人,他正高高在上地骑着一匹马前进。突然,那匹马失去了前蹄的控制,向前跌倒。骑马的人摔得很痛,同时也丢了面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负自满会导致失败的发生。
5.杞人忧天
故事:从前有个杞人,他听说天空会掉下雨来,非常担心。于是他操劳了很长时刻,建了一座大屋盖住自己。然而,天空却一直晴朗,无一雨滴落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由于杞人虚构的难题而烦恼,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6.守株待兔
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他非常懒惰。有一天,他在田地里种了一株大树。不久,一只兔子撞到了树上,摔死在地上。农民看到后非常高兴,他觉悟到只要坐等着,兔子就会自己送上门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度依赖运气和偶然并不可取。
7.一箭双雕
故事:从前有个猎人,他看到了树上的两只鸟。他立刻射出一箭,结局一箭射中了两只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于一次行动达成多个目标的重要性。
8.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故事:从前有个寒冷的冬天,湖面冻结了三尺厚。一个人站在湖边,他想打破冰层,但一次努力是不够的。他每天都去用锤子砸打冰层,经过了很长时刻才成功打破了冰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务都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9.掩耳盗铃
故事:从前有个小偷,他想偷铃铛。于是他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以为别人就听不到铃声了。然而,他忽略了别人没有被捂住耳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10.不自量力
故事:从前有个农夫,他看到邻居家有一只大象。他非常羡慕,于是决定买只小象。然而,当小象长大后,农夫发现他无法控制大象的力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要量力而行。
以上是300个经典成语故事的一部分,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人生智慧。通过进修和运用这些成语,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中国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成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四、成语故事300个全集?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无论兄弟们在做何?”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何故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无论兄弟们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务。”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进修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何事务,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难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觉悟到自己智慧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民族,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进修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进修历史,从中汲取了丰盛的智慧,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民族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情感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民族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样?”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进修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民族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民族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务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何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务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何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怎样做事,其结局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务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务的提高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务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特别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民族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无论兄弟们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大众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接着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大众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何重大的事务。不一会,使者领着盲大众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大众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大众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大众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何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何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何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智慧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样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然而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务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天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接着,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细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无论兄弟们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接着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特别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致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进修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进修资源还算丰盛。但他没有觉悟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由于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大众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盛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大众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何学何,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何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许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许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样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高兴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接着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几许;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几许……”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全球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智慧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智慧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特别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接着,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务,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何故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怎样怎样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激。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何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物品,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致。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致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样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接着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大众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样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在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大众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全球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物品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全球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物品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特别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全球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何!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务。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其中一个,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特别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由于胸口疼痛,因此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然而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秀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由于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秀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大众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秀丽,却不知道这是由于西施本身美貌的缘故,刻意地去模仿,结局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许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然而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务。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大众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五、经典成语故事300篇?
炙手可热
解释: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语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然而,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fu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fu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社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着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诗中的二句。这二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势焰的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
自食其果
解释: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有位大官名叫丘浚的人去拜访一位和尚,但和尚看见丘浚的打扮不像是做官的人,于是对他不理不睬,态度非常不礼貌。这个时候,来了位高质量军官的儿子,那位和尚看他穿着打扮非常气派,便立刻满脸笑容、必恭必敬地走上前招待。丘浚看到这一切很生气,等到那个军官的儿子离开后,愤怒地问和尚说:你为甚么对我这样不客气,而对他又那么好呢?
和尚口才很好,说:你误解了!我表面上对他客气,但内心未必对他客气;而内心对他客气的,就没必要表面客气。
这时丘浚手中刚好有支拐杖,一怒之下,向和尚的头上打去,说道:按照你的逻辑,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就是恨你,那么我只好打你了。
忠言逆耳
解释: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成语故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到咸阳后,进入秦宫探看。但见宫室华丽,各处室物不计其数,都是他从未见到过的。每到一处,许多秀丽的宫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兴味也越来越浓。于是,打算就住在宫内享受一番。
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刘邦要住在宫中,问他说:“沛公(指刘邦)是想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呢?”刘邦回答说:“我当然想有天下。”
樊哙诚恳地说:“臣进入秦宫里,见到里面的珍奇财宝不可胜数,后宫中美人数以千计、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物品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
刘邦对樊哙的劝谏不以为然,还是准备住在宫中。谋士张良知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秦王无道,百姓造反,打败了秦军,沛公才能来到这里。无论兄弟们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应克勤克俭。如今刚入秦地,就想享乐。俗语说:‘忠诚正直的劝告往往不顺耳,但有利于行为;含毒的药吃的时候很苦,但有利于疾病。’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忠告。”刘邦听了,终于醒悟过来,马上下令府库封起来,关掉宫门,随即率军返回霸上。
六、偏僻的成语故事300字
偏僻的成语故事300字
大家都知道进修成语是汉语进修的一部分,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智慧。然而,并非所有成语都被广泛使用和熟知。有些成语由于意义偏僻、用法罕见而被人遗忘。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偏僻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
成语一:车盖头
成语“车盖头”形容人的头发稀少如同车盖那样,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头发凌乱、乱糟糟的样子。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两千年前的中国。
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李社的人非常贫困,他的头发稀少,经常被人嘲笑。李社常常感到羞愧,遇到人群时就会带着车盖遮住头发,不让别人看到自己头发稀少的样子。因此,大众就用“车盖头”来形容头发稀少或凌乱无序的样子。
成语二:光棍儿
成语“光棍儿”常常用来形容单身的男性,意味着没有结婚的成年男子。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古代。
据说,在古代,儿童出生后,如果是男孩,父亲会在他们的手臂上挂上一个小木块,用来表示他们是家族的继承人。然而,有些男子由于各种缘故没有结婚,他们没有儿子可以传承家族。于是,大众就用“光棍儿”来形容这些单身的男子,意思就是他们没有家族的继承人。
成语三:草木皆兵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人过分警惕,疑神疑鬼,把一切都看成潜在的危险。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古代。
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个民族的国王非常害怕被暗杀。他下令禁止任何人砍伐树木,由于他担心敌人可能藏在树林中进行袭击。为了警惕起见,他还命令士兵们每天都要检查树木,以确保没有敌人藏在其中。这样的紧张情形持续了很长时刻,最终演变成了“草木皆兵”的成语。
成语四:五谷丰登
成语“五谷丰登”用来形容农作物丰收,生活富裕。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古代农耕社会。
古代农民种植五种主要农作物,分别是稻谷、麦子、粟子、豆子和大米。如果这五种谷物都丰收了,农民们家庭生活就会富裕起来。因此,大众就用“五谷丰登”来形容农作物的丰收,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和富裕。
成语五:半斤八两
成语“半斤八两”表示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别,意思是数量或质量相当。这个成语的故事有点神秘。
相传,在古代有两个人分别出售一斤和两斤的物品。然而,他们的物质量量极其相似,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大众为了形容这种情况,就用“半斤八两”来表示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偏僻成语的故事。这些成语有些被大众遗忘或者用得很少,然而它们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希望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领悟中国的文化遗产。
七、战争的成语故事300字?
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特别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无论兄弟们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何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无论兄弟们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无论兄弟们的原谅,我再与无论兄弟们交战。”
八、成语故事作文300字小学作文
成语故事作文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成语故事作文是培养小学生中华语言和文化觉悟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古老的成语故事,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领悟它们。
1.画龙点睛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画家非常擅长画龙。他的画龙富有生气,栩栩如生,但总是缺少一些关键的部分。有一天,这位画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傅,希望得到一些建议。老师傅观察了好一会儿,接着拿起画笔,在画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瞬间,画龙竟然动了起来!这位画家惊讶地问老师傅何故会发生这样的事务。老师傅微笑着说:“这就是画龙点睛的道理,只要画龙眼睛鲜明有神,整幅画作就会变得栩栩如生,充满灵动之气。”从此以后,画龙点睛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文章或作品的关键部分中加入一个亮点,以使其更加出色。
2.井底之蛙
很久以前,有一只蛙住在井底,它以为井底就是整个全球。有一天,一只朋友告诉它外面的全球是如此广阔秀丽,许多事务等待着它去探索。然而,井底的蛙不相信,它认为自己所见的就是全部。后来,有一天,这只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广袤的大地、高大的山峰和壮丽的湖泊。它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终于明白了井底之蛙的局限性。从此以后,井底之蛙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那些心胸狭窄,对外部全球洗耳恭听的人。
3.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位杞人,他总是过分地担心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务。有一天,他听说城墙可能倒塌,于是他开始担心自己会被压死。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笑了起来,由于城墙坚固得无法被破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杞人忧天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过分担心不可能发生的事务的人。
300字小学作文
小学作文是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将为无论兄弟们提供一些适合小学生的300字作文题目,让孩子们可以在短时刻内完成自己的创作。
1.我喜欢的动物
请写一篇关于你最喜欢的动物的作文。你可以描述动物的外貌、习性、特点等等。何故你喜欢这种动物?
2.我的理想
请描述一下你的理想是何,你对未来有何打算和期望。你想成何故样的人?
3.春天的景色
写一篇描述春天景色的作文,可以谈谈你在春天时都看到了何秀丽的事物,何故春天是你最喜欢的季节。
4.爱护环境
请写一篇关于怎样爱护环境的作文。你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行动,比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等。
希望以上提供的成语故事和300字小学作文题目可以帮助到小朋友们更好地进修和写作。通过了解成语的故事,孩子们可以进修到更多的历史和文化智慧,培养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而300字小学作文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希望孩子们在写作经过中能够乐于思索,勇于创造,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九、介绍成语故事的作文300字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主题:成语故事。成语作为汉语的瑰宝其中一个,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成语,但我们是否知道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何是成语?
成语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特殊的词语,在四个字左右。它们是由古代先贤们根据丰盛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创编的,用来简洁、准确地表达某种含义。和其他词汇相比,成语更富有想象力和情趣,使我们的语言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成语是汉语独有的一种修辞方式,而且它们有一定的规律和格式。每个成语都有自己的意义,并且有着和它相关的故事。通过了解成语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这些成语。
何故要了解成语故事?
了解成语故事对我们的语言和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进修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丰盛自己的文化智慧。成语故事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了解这些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了解成语故事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它们能够在简短的几许字内表达丰盛的意义。通过进修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我们的写作和口语更加地道。
最后,了解成语故事也有助于我们培养自己的思索能力和创造力。成语故事常常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通过思索和分析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扩展自己的思索边界,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怎样写一篇介绍成语故事的作文?
写一篇介绍成语故事的作文一个很好的练习。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成语故事,并且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一种常用的写作结构:
- 引入:可以从成语的定义、重要性或者成语故事的普遍现象入手,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选择几许有趣的成语故事,介绍它们的来源、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的意义和用法。
- 举例: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成语故事的应用场景,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和记忆。
- 可以成语故事的重要性和价格,鼓励读者多进修和运用成语。
当然,写作的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造进行调整。重要的是要保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成语故事是我们汉语的瑰宝,了解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的语言和文化素质,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索创造力。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可以更加重视成语故事的进修和应用。
写作也一个很好的进修和运用成语故事的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多写作,多尝试,将成语故事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深入了解成语故事,发现其中的乐趣和智慧,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十、成语故事300字读后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它们是由四个字组成的短语,每个字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当这些字放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成语。其中,成语故事是一种通过故事务节来讲解成语的方式。在这篇文章小编将中,我将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成语故事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成语故事300字读后感
这篇成语故事300字读后感是关于《智慧才智解人意腰》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智慧才智可以难题解决,折服对方。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智慧的年轻人,他用智慧才智解决了一个困扰村民的难题。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村庄里的村民们非常困惑,由于每天夜里都会有一只狐狸来捣乱,偷走他们的粮食和财物。村民们尝试了各种办法,但都无济于事。他们不知道怎样阻止这只狡猾的狐狸。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了村庄。他听说了村民们的困扰,决定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他思索了很长时刻,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将村民们分成了两组,一组服装整齐,一组则穿着破烂。接着,他每天晚上都让穿着整齐服装的村民排队前往仓库,而穿着破烂的村民则站在一旁观察。
狐狸在第一天晚上像往常一样来到村庄,但当它看到排队的村民时感到困惑。它不知道何故有些村民看起来像农民,而其他村民看起来则像是官员。这只狐狸认为,这些官员可能是有权势的人,如果它偷了他们的物品,就会招致麻烦。
于是,狐狸决定暂时离开村庄,等待适当的机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整齐的村民们每天晚上都排队并且保护着仓库。狐狸每次都看到他们,但却没有勇壮再去偷物品。
村民们非常高兴,他们的财物不再遭到狐狸的袭击。他们把这个奇迹归功于那位年轻人的智慧。他们称他为“智慧才智解人意腰”。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智慧的头脑和智慧的办法可以难题解决,甚至能够让敌人屈服。
通过阅读这个成语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助。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动动脑筋,运用智慧和才智,我们就能找到难题解决的技巧。
这个故事还提醒我们,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正如故事中的年轻人所做的那样,通过将村民们分成两组并一起行动,他们成功地阻止了狐狸的袭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队协作和互相支持是难题解决的关键。
这个故事还教会了我们怎样用智慧去对付敌人和困难。当狐狸来袭时,年轻人并没有使用暴力或其他危险的手段。相反,他利用智慧和策略,让狐狸感到无从抉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用智慧和智力来赢得战争,而不是通过暴力与敌人对抗。
这个成语故事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索。它提醒了我头脑和智慧的重要性,告诉我团队协作的力量,教会了我用智慧对付困难和敌人。我相信,只要我们运用这些智慧和教训,我们就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并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