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江建校历史?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地区教师进修校和教育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举办高师班,面向社会招收学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内江师专。1979年,内江师专与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即内江教育学院)从一家分为两家独立建校办学。
1993年经原民族教委批准更名为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江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和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经原民族教育部批准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内江教育学院。内江艺体师范学校前身系创建于1905年的川南简易师范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更名为内江师范学校,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内江艺体师范学校,1998年内江艺体师范非实质性并入内江教育学院。
二、内江盐的历史?
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处,坐落着一座因盐而生的古镇。古镇长五里,形如山涧“游龙”,被称为“川中第一龙镇”。一条名为珠溪河的小河穿流而过,河对面有一座营盘山,相传诸葛亮曾在此安营扎寨。
这座“一脚踏三县”的古镇,便是内江市资中县罗泉镇,2008年被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为历史上重要的井盐产地,罗泉保存着国内现存唯一一座“盐神庙”,以及在盐业基础上形成的街道和建筑群。在此举行的罗泉会议,同样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绕过的重大事件。
8月6日,记者从成都出发,驱车近3小时抵达罗泉,打捞这座古镇流传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魅力。
一座古庙诉说罗泉盐业伟大历史
罗泉古镇因盐而兴,鼎盛时期曾有盐井1200余口。随着盐业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想要寻访此地关于盐的点滴记忆,或许只能去往全国唯一一座“盐神庙”。
珠溪河流经罗泉,将古镇划分为物品两个部分,其中绝大部分街道、建筑都位于西岸。不过8月6日上午,罗泉镇文化站站长肖映贵却带着记者径直来到位于东岸的“盐神庙”。
据盐业史料记载,“资州罗泉井,古厂也,创于秦”,由此可见,罗泉盐业生产的历史非常悠久。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展,到明洪武年间,罗泉镇已初具规模,所产之盐行销四川省内外。晚清鼎盛时期,罗泉有盐井1200余口,沿岸“井灶相连,长十里”。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传统生产方式工艺落后、成本过高,罗泉盐业日渐式微,直至上世纪80年代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盐神庙,因而成了追忆罗泉盐业史的重要遗迹。整座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灵动美观。伴随着阵阵“吱呀”声响,盐神庙的大门缓缓开启,气势恢宏的正殿呈现在记者眼前。正殿屋顶主脊长42米,4条10米长的巨龙缠绕上方。居中两条昂首伸须,双眼圆睁,张口如盆;居后两条龙头分别伸向南北方,并与另外两条龙相互缠绕,紧紧地交织在一起。4条巨龙围绕着主脊中间的琉璃陶瓷宝葫芦,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龙嬉戏“抢宝”图。正殿两侧及对面还分别建有厢房和戏楼。
古代盐商希望生产、商贸顺利,多喜欢祭拜关羽和李冰,罗泉盐神庙供奉的却是古代想法家管仲。原来春秋时期,管仲被齐桓公任命为卿,他利用官府力量提高盐铁业,制定《正盐荚》,创设了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使齐国逐步繁盛壮大。此后两千余年,历代统治者利用管仲之术,由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实行盐业专卖制度。
2013年,罗泉盐神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盐神庙作为社会提高和盐业兴衰的产物,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井盐技术、艺术、文化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肖映贵说。
三、内江制糖的历史?
内江制糖历史:
说到甜城,大家都会想到内江,1709年一位来自福建的16岁少年曾达一把家乡的甘蔗带到内江种植,依着沱江的水运便利,“内江甜城”的美誉因而声名鹊起。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翻开内江糖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民国二十六年,内江成为闻名全国的四川糖业中心,上世纪五十年代,内江糖厂应运而生,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现代化糖厂。每年赶上甘蔗丰收季节,沿江过河码头,全部是堆积如山的甘蔗,沱江里挤满了船;路边上,排起队的汽车、板车、鸡公车。白糖、红糖、蜜饯……这些甜城内江的土特产品,多年闻名遐迩,建成开榨的糖厂除了制糖还带动了酒精、造纸等产业的提高。正式员工达1800多人,厂内有图书室、俱乐部、灯光球场、大会堂,那个时候生产经常“三班倒”,还有外国人来参观,厂里也要派人出国去培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作为当年全国最大的蜜饯生产企业,内江市食品厂蜜饯年产量达2000多吨,全国产量第一。每年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几百吨。九十年代,随着低成本、低价格的外来糖不断涌入内江,乡镇企业“小机榨”陆续增多,1993年4月,内江糖厂开始出售制糖设备,一大批糖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陆续到省内外或国外糖厂谋生。“甜城”龙头企业的倒闭,为兴盛了几许世纪的内江糖业,画上了句号。
四、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五、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六、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七、迁安历史典故?
迁安的历史典故不少,如唐王征东,老马识途,棒打龙山头,女蜗补天,还有轩辕故都,等等,欢迎来迁安作客。
八、国庆历史典故?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了国庆的说法。唐玄宗当政期间,满朝文武呼吁将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这天定为“千秋节”。千秋节盛行后不久后又改版升级为“天长节”,庆祝形式更加浩大。后来,为了庆祝明治天皇的生日,日本遣唐使还把天长节带回了日本。明清时,“天长节”又演变成了万寿节,这个节日也成了与元旦、冬至一样重要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民族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标志,反映这个民族的国体和政体。
九、莫高窟历史典故?
莫高窟建立于十六国时期。
在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这本书中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一个僧人乐尊经过这座山,忽然看见金光闪耀,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手来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这个洞里修禅,给了名字叫“漠高窟”。
十、皮里阳秋历史典故?
《晋书·褚裒传》:“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这则典故里的“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帝母郑后名阿春,晋人避讳改为“皮里阳秋”,后来衍化为成语。
这则成语意为肚子里有《春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形容表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里有所褒贬。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当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