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原文及翻译:杜甫的悲情意象
一、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现实、人民疾苦,在中国古典诗歌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春望翻译
民族虽破,山河依旧,长安城中春色混杂,草木丛生。
感怀于这时局,看到花开不禁流泪,怨恨离别之苦,闻鸟鸣而心惊。
烽火不断制衡,已持续三个月,家书犹如千金难得。
白发更加稀少,令人已难以插上发簪。
三、诗歌赏析
《春望》展现了杜甫对民族和百姓深切的关怀与忧虑。全诗通过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愁苦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民族破败的沉痛感受及对家人的思念。
1. 对比与触动
开篇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对比:民族的破碎与春天的到来。这种景象的强烈反差,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兴衰与个人的无奈。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只有荒草丛生,景象的悲凉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愁苦。这是对民族命运的无情鞭挞,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给大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2. 伤感的情感表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在秀丽的花海中却感受到无比的痛苦,正如他所写的“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花与鸟的无情反而成了他刻骨铭心的痛楚,表达出因战乱而产生的深重离愁。
3. 战火与孤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战乱的深切忧虑与对亲人的思念。家书的稀缺,仿佛每一封都如同万金,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助。战争所带来的孤独与恐惧,令诗人即使在春天的美景中,也无法得到片刻的宁静。
4. 白发与愁思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痛苦,这种个人的衰老与愁苦描绘了他在战乱中不断遭受的心灵摧残。年轻的生活在动荡中失去了光彩,深深折射出诗人那份对家庭与民族的无力回天。
四、小编归纳一下
杜甫的《春望》以其深沉的情感与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反映时代悲苦的重要诗篇。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出对和平与美妙生活的强烈渴望。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变迁,还能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索。春望原文及翻译的详细解析,正是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杜甫高尚情怀的窗口。
希望本篇文章能为你提供丰盛的参考,帮助你更好地领悟和欣赏《春望》这首经典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