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有谁读懂了《尤利西斯》这本书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时刻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利奥波德?布…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时刻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1904年6月16日在都柏林的经历。乔伊斯之因此这样安排是由于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首次约会的日子。小说的题目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的拉丁文译名。

布卢姆整天为他妻子莫莉的不检点行为而烦恼,博依兰是莫莉的情人。上午10点,布卢姆收到一个女打字员给他的情书,他看过后把信撕成碎片,接着到教堂去做弥撒。11点,布卢姆乘马车到墓地参加迪格纳穆的葬礼。他回想起自己夭折的儿子和自杀的父亲,他对死亡进行反思,认为人死后最好火葬或海葬。他又想到自己不过一个广告经纪人,一个漂泊流浪的犹太人。他心中不免一阵凄凉,甚至想到死亡,但马上又回到现实中。

中午,布卢姆到《自在报》去向主编说明自己揽来的广告方案,随后又赶到《电讯晚报》报社,遇到了青年诗人斯蒂芬。回家的路上布卢姆在一座纪念碑旁看见斯蒂芬的妹妹在拍卖行准备卖旧家具,顿时一片感慨。下午1点,布卢姆去了一家廉价的小饭馆,这里的人狼吞虎咽,丑态百出。于是他又去了一家‘高质量一点的餐厅,在那里遇到熟人弗林,谈话间弗林问起他的妻子,这使他想起下午4点妻子要与博依兰约会,心里顿感不快。

下午2点,斯蒂芬在图书馆里发表关于莎士比亚的议论。下午5点,布卢姆和一个朋友约好在酒吧见面。布卢姆实在无法忍受一个大肆攻击犹太人的无赖。晚上8点,布卢姆被少女格蒂所吸引,但后来发现她竟然是个瘸子。晚上10点,布卢姆到妇产医院去探望难产的麦娜夫人。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传统意识沦丧的社会里,布卢姆产生幻觉把斯蒂芬当成自己可怜的儿子。

天蒙蒙亮时,布卢姆回到家中发现室内的摆设有所变动,他幻想着莫莉与博依兰幽会的情景,但又觉得这也不能全怪莫莉,自己也没有满足她的要求,他愿意再做一次努力。莫莉处于半睡半醒之中,梦中出现了丈夫布卢姆、博依兰、初恋情人和斯蒂芬。她朦胧地感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和对年轻男子的冲动。不过,她想得最多的还是和她一起生活了10年的丈夫,她觉得他还算是个好丈夫,决心再给他一次机会。

拓展智慧

《尤利西斯》是觉悟流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觉悟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的时空,语言风格特殊。

参考资料:尤利西斯_百度百科

自1990年9月起,我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当了一整年“访问学者”。这是我研读乔伊斯(James Joyce,1882年至1941年)最勤勉的一年。次年秋天,箱笼里放着的几本书居然全是乔伊斯的作品和传记。这几本书在我的书架上一躺26年,与它们触手交流的时候并不多。我这才明白,要想阅读《尤利西斯》,必须年龄、社会阅历和心理都达到布鲁姆的程度。而我当年刚达到《青年艺术家画像》里斯蒂芬告别青春的年龄,连回过头看成长的资格都不够

一、《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灵魂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经有了一个生理上的父亲西蒙?迪达勒斯,然而斯蒂芬只把他当成肉体上的父亲,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变得成熟,也可以成为一名父亲,然而,由于父亲西蒙?迪达勒斯的批评和缺乏领悟并没有成功。因此斯蒂芬所寻找的父亲只能一个象征性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允许斯蒂芬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布卢姆寻找儿子从很大程度上讲则是由于他需要一个后代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续香火。由此可见,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都希望通过寻求为父之道来巩固他们各自的身份。

二、人物介绍:

1、利奥波德?布卢姆

布卢姆无论在长相、性情、行动上都缺乏英雄性,他卑微无能,性格略显多重。这是个流散到爱尔兰的犹太人,一个平凡无奇的广告兜揽员。在外貌上,是个身体稍显发福、面相颇为敦厚的中年男子。在性情上,他是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角色:在家中,关心妻子女儿、狗、鼠等;在家外,他也关心着流浪儿、难产孕妇、盲人青年及斯蒂芬这些需要关爱的人,是有史以来最为善良、最温顺、最和蔼、母鸡下蛋都能伸手接住之好人。在行为上,他一个忙碌于吃喝拉撒、鸡零狗碎,沉浸于七情六欲,具有手淫、意淫等低俗习性的凡夫俗子。

他知晓妻子摩莉到处招惹情人,却无力阻止,反而借故离家,为妻子与情人约会创造条件。总体说来,他一个生性低调谦和、轻声细气甚至无声无臭的人。但却由于他的犹太人身份遭到了周围大部分人的嘲讽和排斥。在离家流荡的近19小时内,他受到了戴汐校长、穆利根、爱尔兰市民、酒馆里的闲汉们,甚至妓院老板等爱尔兰人的歧视和侮辱,被医科学生狄克逊叫做新型女性男人,被穆利根说成属于两性畸形型,更被公民恶意攻击为半阴半阳人,非驴非马的角色,他虽偶有反驳但无济于事,只能默默忍受;同时受到以卡尔和康普顿等英国兵为代表的英国殖民者的欺压,也只能畏惧地顺从。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他不得不承受着这双重压迫,小心谨慎、卑微地生活着。布卢姆的这些举动乍看懦弱,实则是弱者无奈中的生存智慧,犹太民族的弱小使他们反抗的形式只能是在灵魂方面保护自己。小编认为一个遭受过几近灭顶之灾的犹太后裔,布卢姆对犹太人的历史遭遇和自身的处境非常明晰,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忧患觉悟。

2、摩莉?布卢姆

摩莉(布卢姆的妻子)一个放荡不羁的业余歌手。她出生在直布罗陀,父亲是一位军官。摩莉一个粗俗性感的、有活力的、没几许文化的女性,致力于追求自身的高兴。但她又欣赏丈夫的质量。摩莉代表了爱尔兰的希望,好像她那淫荡的、自我补充的能量将英国殖民者和罗马天主教双重压迫推向一边,暗示了她将会生存下来并超越它们。她变成了象征爱尔兰的那位老妇人–贴雷马科中的送牛奶的老妪。她也变成了达奴–凯尔特生殖女神,从而替代了之前无生育力的爱尔兰的女性形象。摩莉不一个完整的人,由于她不关心政治,漠视死亡和道德,而且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摩莉一个富于启示性的反常者。从摩莉的独白中我们看出,她一个复杂但不世故的人。摩莉在自己的想象中重造现实,她代表了乔伊斯的情感以及《尤利西斯’里面潜在的浪漫。

3、斯蒂芬?德迪勒斯

青年诗人斯蒂芬是一位灵魂空虚、意志消沉的青年教师。 斯蒂芬生活在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都柏林,斯蒂芬像这座危机四伏的城市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无法摆脱道德瘫痪的阴影。他一特点格上自相矛盾的人物。他孤独、颓丧,却又自命不凡,他多愁善感、灵魂脆弱,却又愤世嫉俗。然而,斯蒂芬在性格和觉悟上的逆转既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像斯蒂芬这样的青年智慧分子,在一个严重异化的时代,除了沮丧和沉沦之外实在别无选择。

三、内容讲述:

《尤利西斯》开卷第一章,小说主要人物斯蒂芬出场的第一句话问同住的马利根:海因斯还要在这个碉楼里住多久?接着又补充说:要是他还要在这儿住下去,我走。斯蒂芬讨厌马利根带来的英国人海因斯,不愿让他住在自己租的碉楼里。不久,他又想到自己是一名仆人,一个侍候仆人的人。由于依其宗教意识,英国人是上帝的仆人,被英国人奴役的爱尔兰人,包括斯蒂芬,就是仆人的仆人了。当送牛奶的老太婆来到碉楼时,斯蒂芬立刻想到:一个四处奔波的老太婆,侍候着征服他的人。穷老太婆是神话中爱尔兰的形象,征服他的人指海因斯所代表的英国人。斯蒂芬刚一出场,就在流动的觉悟里不断地控诉英帝国对爱尔兰的奴役。

当海因斯告诉斯蒂芬打算收集他的言论时,斯蒂芬想到的却是:他们洗了又洗,擦了又擦,良心的谴责、内疚。可是这儿还有一点血迹。这里,斯蒂芬用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里面麦克白夫人怂恿丈夫杀人后,幻觉自己手上总有血迹的情况来揭露英帝国对爱尔兰的血腥统治。斯蒂芬看到海因斯掏出一个光溜溜的银盒子,盒子上镶着一颗亮晶晶的绿宝石。绿宝石象征爱尔兰,如同16世纪亨利八世将爱尔兰琴图案纳入英国王室纹章以示统治爱尔兰一样,因此斯蒂芬心绪不快。这时,海因斯又对斯蒂芬说:你是你自己的主宰。斯蒂芬立即回敬说:我是一仆二主,一个英国的,一个意大利的。这句话暗喻并谴责英帝国与罗马教会对爱尔兰的双重奴役。类似这种控诉英国殖民者奴役爱尔兰的情节布满了小说第一章。

散见于作品中那些谈论民族反抗与爱乡志士的话题,那些有关民族难题的议论与斗争,以及遍布全书的对被侵略被压迫人民窒息而麻木生活的描写,清晰完整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文本第十二章里,作家用反讽手法,正面描写了殖民统治势力在集会上公开处决革命者的场面。作品先极尽夸张地描写了死刑之隆重:愤怒的苍天打开了闸门,泻下一场倾盆大雨,这时场上聚集的人数至少已有50万,全部未戴帽子而听任大雨浇透。连走红的街头演唱家也来助兴,总督携夫人登上观礼台,外交使团全体出席,包括中国的哈鸿章(李鸿章)。接着小说亦庄亦谐地描绘了革命者刑前与未婚妻诀别的动人场景,使主持这一悲壮场面的严厉的指挥官也擦掉了一滴偷偷流出来的眼泪。他曾经将数目可观的印度雇佣军绑在炮口上轰死而不眨一下眼。作家颂扬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史载1916年爱尔兰革命兄弟会起义失败,竟有14位起义领袖被判死刑。这里,作品于嬉笑滑稽中揭露的正是现实生活里英国殖民统治的残忍与暴戾。

有侵略就有反侵略。小说第十七章,当布卢姆回忆女儿少年生活时,想起少女摩莉,她不接受英国游客的请求,不许他们拍摄和带走她的人像。其实这理由是不言自明的–仇恨侵略者。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有如此明确的反抗觉悟,这揭示了她生存环境的灵魂特征–爱尔兰民族同仇敌忾,反对英国侵略者。不言而喻,群体觉悟决定个体觉悟,而个体反过来也影响着群体。小说第十一章,当布卢姆在橱窗里看到一幅豪勇英雄像时,他的觉悟里泛起了爱尔兰民族英雄罗伯特?埃米特于1803年起义失败后在就义前留下的遗言:我不要任何人为我写墓志铭–等到我的祖国在列国之林取得了自己的地位,到那时,只有到那时,我才要人为我撰写墓志铭,我的话完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最后遗言,震撼着软弱无助又关心民族兴亡的布卢姆,也鼓舞着所有为祖国在全球民族之林取得地位而斗争的大众。

该小说里有些文字,看似与民族解放主题无关,实则是作品通过隐喻、影射等写作技巧来表现此主题。如第12章,布卢姆在巴尼?基尔南酒店聊天,阿尔夫?伯根兴致昂然地回忆起前些日子进行的一场军民拳击赛。一方是大个子英国兵珀西?贝内特,另一方是都柏林的迈勒?基奥。迈勒的个子还不及对方的肚脐眼高,却因拳术高超打了珀西一个落花流水。 小说用夸张的手法、诙谐的语言,激情澎湃地描述这场拳击赛是一场历史性的大决战,是 一场殊死战,台上你死我活,台下激动万分,字里行间充满民族自豪。如爱尔兰勇士立即对准贝内特的下巴尖回敬一记硬拳。英国兵躲过这一拳,可是都柏林人使了个左肘弯,正落在他身上,打了他个仰天倒。迈勒获胜后,全场观众爆发出疯狂的欢呼声。这里写拳击赛,也是写弱小的爱尔兰与大英帝国的较量。大众在欣喜地回忆拳击比赛,也在宣泄被侵略的愤懑以及打败英国人的狂喜,形象地表达了爱尔兰人民打败侵略者的强烈愿望。

作品里没有正面描写受命于祖国危难之际驰骋疆场、杀敌御侮的英雄业绩,也没有抒写金戈铁马的壮志豪情。然而,作者以他自己特殊的经历与体验为基础,以超越本民族局限的客观视角,站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小民族一边,用独出心裁的艺术形式,尤其是通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觉悟的天然流动,描写了爱尔兰的历史与现状,揭露了殖民统治的罪恶,弘扬了民族解放灵魂。

拓展资料:

《尤利西斯》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为尤利西斯),作品共三部分十八章。 该小说以时刻为顺序,描述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钟一天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故事由居住在都柏林市郊一座古塔里三个主人公展开,一个名叫斯蒂芬?德迪勒斯,他刚刚从巴黎一所院校毕业,他是一位年轻的历史教师和诗人。斯蒂芬的母亲在临终时请他跪下祈祷,出于对宗教的反感,他没有听从母亲的要求。斯蒂芬的母亲死后,他为此事悔恨终身,始终沉浸在懊丧之中。后来,因家道中落,斯蒂芬几乎与领着妹妹们艰难度日的父亲断绝了关系,他离家出走,以教书为生。第二位名叫利奥波德?布卢姆,他是一位广告推销员,匈牙利犹太人。布卢姆常常串街走巷,终日奔忙,却总是劳而无获。布卢姆的幼子夭折使他在灵魂上受到无法弥补的创伤。而布卢姆的妻子对他不忠使他羞愧难当。第三个就是布卢姆的妻子摩莉,她是位典型的肉欲主义代表,由于布卢姆性功能衰退,她不甘寂寞,常常招蜂引蝶,这一切均使布卢姆蒙受着难言的羞辱和灵魂折磨。

1904年6月16日清晨,斯蒂芬上完了一节历史课后,从校长那儿得到了三英镑二先令的报酬,来到海边漫步,面对翻滚的海浪,他思绪万千,人世的沧桑、大天然的奥妙、时空的永恒、艺术的魅力在他的觉悟中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涌动。他因对母亲有过情欲的爱恋而觉得对不起父亲。他抱着负罪的感觉渴望在灵魂上重新得到一位父亲。同一日的早上八点钟,在埃克尔德街某所房子里,广告推销员布卢姆正在为自己和妻子摩莉准备早餐。这时,送信人给摩莉送来一封信,内容大致是一名叫波伊兰的青年约定午后四点来看她。布卢姆怀着黯然的心情借故走出了家门。

布卢姆到邮局取了一封写给他的情书,在一个僻静的地方读了它。而后,布卢姆去参加友人的葬礼。在布卢姆去墓地途中,他看到了妻子的情夫波伊兰正在向他家的路线走去,于是他脑海里闪现了一系列念头:死亡、埋葬、以尸体为食物的墓地老鼠,一系列荒诞的想象在他心灵深处流淌。随后,布卢姆到《弗里曼日报》社去送交了一个广告图案设计,又去了一趟医院探望因难产而住院的一位夫人。在这里布卢姆遇见了斯蒂芬,二人一见如故,斯蒂芬说要用自己新领到的工资请客,他们还去了妓院。在那里斯蒂芬酩酊大醉,布卢姆精心照料她。他们终于在彼此身上找到自己灵魂上最重要的物品。布卢姆找到了失去的儿子,斯蒂芬找到了灵魂上的父亲。布卢姆回家后告诉妻子斯蒂芬以后要加入他们的生活。这位背叛丈夫的放荡女人刚刚告别了一个情人,从斯蒂芬的到来朦胧地得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又混合着对一个青年男子的情欲冲动。她在快要睡着的瞬间又回忆起她和布卢姆相互热恋的时光。他们的生活似乎会出现好的转机。整部小说以斯蒂芬零乱无序、恍惚迷离的觉悟流开始,又以摩莉长达40多页的滔滔不绝的觉悟流结束。

一本流水帐而已,无所谓懂不懂。

找差不多厚的注释才能看下去…….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