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章丘城建历史简介 章丘城建历史? 章丘城建历史简介资料

一、章丘城建历史? 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谭国(都城在今龙山街道城子崖)。 春秋时期,先后为谭国…

一、章丘城建历史?

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谭国(都城在今龙山街道城子崖)。

春秋时期,先后为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属田齐。

秦,属济北郡。

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丘(治回军镇,今绣惠街道回村)等。

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菅县、猇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猇县并入东朝阳县。

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乐安国。

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

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

宋、金,属济南府。

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

明、清,皆属济南府。

民国初,属岱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济南道。

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2县,属泰山专区。

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

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旧治章丘城,今绣惠街道办事处驻地),划归泰安专区。

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

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

1992年8月,撤销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

2016年12月22日(周四)下午2点,济南市委市政府在龙奥大厦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章丘撤市设区的有关情况。通报指出,经国务院、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县级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

二、章丘的历史?

“章丘”之名历史悠久。据《章丘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596)改高唐为章丘,取县北山章丘为名。”旧章丘城北1公里处有山名章丘,县因山得名。此为“章丘”作为县名之始,距今已有1415年的历史。

章丘区行政区域,历经变迁。西部、西北部、正北、东北部边界都曾作过重大调整,唯南部齐长城始终为地区旧界。建国后,西部、西南部又作了重大调整。

少昊,金天氏:属爽鸠氏。

颛顼,高阳氏:创划九州,属青州。

夏、商:东部先属逄伯陵,后隶薄姑氏;西部属谭国。

周:东部属齐国,西部属谭国。前684年,齐桓公灭谭国,全境属齐国。齐国在章丘境内设有:平陵邑、宁邑、台邑、崔邑、赖邑。

秦时属齐郡。今境内设平陵县。

西汉时,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平陵县、土鼓县、阳丘县、犭虎县、台县。吕后称制六年(前187),吕台封为吕王,割济南郡为吕王封邑。属吕国。国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东平陵县、土鼓县、阳丘县、猇、县、台县。八年(前180),吕后死,复属济南郡。

新朝改属乐安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台治县、利城县。

东汉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东平陵县、土鼓县、台县。

三国魏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东平陵县、土鼓县、台县。

西、晋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平陵县。东平陵县(公元307年去“东”字。永嘉末年(312),济南郡治由平陵城迁驻历城。至此,自秦并六国后,历为郡,国驻地的平陵城,五百年后,终于与郡脱钩。

东晋十六国时期,章丘先后隶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版图,这期间攻伐兼并战乱不绝,其辖县已不可考,属济南郡。

北魏、东魏属济南郡。今境内设有:平陵县、土鼓县。北齐属济南郡。今境内设有:平陵县、卫国县、高唐县。北周属济南郡。今境内设有:卫国县、高唐县。

隋朝属齐郡。今境内设有:亭山县、章丘县、临济县、营城县、朝阳县。高唐县因与博州(今聊城市)之高唐县重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取县北章丘山为名,改名章丘县。此为章丘作为县名之始。

唐朝改郡为州,武德元年(618)新建邹州,属邹州。武德二年(619),新建谭州,改属谭州。今境内设有:临济县、章丘县、营城县、亭山县、平陵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齐州,今市境东南属淄州。

北宋属济南府。景德三年(1006)置清平军,治所今境内黄河乡临济村。章丘县改属清平军。熙宁三年(1070),清平军降格为县级军,军驻地迁今刁镇旧军。章丘县还属济南郡。

金、南宋、元、明、清属济南府。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子(名丘)的名讳特颁上谕:丘旁加邑(右阝),“丘”成为“邱”(新造字),改读“期”(qi)音,章丘县也就成为章邱县。建国后,汉字简化,恢复原名。

民国属岱北道。1914年6月,改称济南道。1927年,废道,属山东省。1938年3月,属鲁北行署第十二督察区。1939年属泰安、莱芜、历城、淄川、博山、章丘、新泰七县边区联防办事处。1940年4月,属鲁中行政区泰山专区。1943年春,淄川、章丘、莱芜三县接合部新建一县,定名淄章莱边联县,章丘县由二个区划归该县。1944年春撤销淄章莱边联县。1945年8月,析章丘、历城二县各一部,新建章历县。章历县辖五个区,县政府驻章丘城。章丘县辖10个区,县政府驻埠村。二县均属鲁中行署泰山专区。1946年6月,章历县改属渤海行署清河专区。1950年4月,章丘、章历二县改属淄博专区。

1953年7月,章丘、章历二县改属泰安专区。1953年9月5日,章历县撤销,合并入章丘县。县驻地由埠村迁章丘城。1958年8月,章丘县驻地由章丘城迁现驻地明水。1958年9月15日,泰安专区与济南合并,章丘县随同属济南市。1961年4月8日,泰安专区由济南市分出恢复原建制,章丘县回属泰安专区。1978年11月17日,章丘县由泰安专区划归济南市。1992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章丘撤县设市、辖区不变,由济南市代管。2016年12月22日,撤销县级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

三、章丘龙泉的传说典故?

相传,在很久以前,红寺沟地方一个风调雨顺,山草茂盛,奇珍异兽出没,五谷丰登的好地方。大众穿着整齐崭新的衣服,住着华丽气派的房子,骑着高头的大马和骄健的骡子。

有一天,村里的两个游手好闲的二楞子,上山打柴,在一个巨大的崖坎下,看见一个筛子一样巨大的蛤蟆。其中一个说:“这么大的蛤蟆,从来没见过,它的皮子真好看,剝下来,扪个弦子,讲究的不是一般!”于是他们二人捉住蛤蟆,一人踏着头,一人踏着后腿,用小刀剥开屁股后面皮子,两手用力一扯,就把蛤蟆皮剥了下来。从此这里气候大变了,雨很少下了,生态变坏了。大众说这两个坏尕娃把护山神残害了,雨不再下了,山不再绿了。

与此同时,专门制造旱灾的魔鬼——旱魃来到这里,看到,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心里非常不舒服。旱魃生性歹毒,见不得大众欢乐高兴。于是请来一帮专做坏事的帮凶,制造干旱,使这里成为东乡中部最干旱的地方。赤地一片,寸草不生,庄稼成为枯草,颗粒不收。大众望着天空,盼望起云彩,下甘霖。有一天,主麻下来,在红寺沟尔领的主持下,请雨祈福。在赤日炎炎下,骄阳似火,汗流夹背,做了两拜乃麻孜,齐刷刷地跪在荒地里,作虔诚的嘟哇。

这个举动惊动了专管下雨的龙王,驾着祥云来到这里,看见一群戴白帽的人,在烈日下整整齐齐跪在一起,在一个领头人的带领下,虔诚地请雨。看看四周,赤地一片,寸草不生,庄稼成为枯草,颗粒不收。心里非常同情,然而没有领到下雨的命令,也不敢下雨。只是流下了一滴同情的眼泪。眼泪洽好落在红寺沟底,滴落眼泪的地方,一股清清的泉水汩汩地冒出来。这个泉,很奇特,洪涝之年水位上涨,满而不溢,干旱之年水位下降,浅而不枯。别看泉小,看不到出水,但那水几许人舀,总也舀不完。泉水清冽,水草茂盛,大众称之为龙泉。青蛙声一片,蝌蚪游弋,蜂蝶飞舞。大众说,不管哪儿断水,这里依然不会枯竭。这是生活水,救命水,充满灵气。每当下雨,雨后就会出彩虹,彩虹的头,就在泉中。味道有点咸,大众说这是眼泪的味道。大众觉得非常神奇,认为这是龙王的关爱,称之为“龙泉”,也称之为“东乡第一泉”。

干旱年间,周围三乡十八村的百姓吃的水,就是从这里驮去的。不仅人吃,周缘所有的飞禽走兽都来这里饮水。有一个诗人看见此泉,留下了一首诗:“泉眼无声细长流,青蛙蝌蚪水中游。味虽不甜能救命,龙泉神奇出深沟。”

还有一位诗人写道:“红寺沟中三伏天,烈日当空似火焱。龙王流下同情泪,便成东乡第一泉。”

四、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五、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六、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七、庐山历史典故?

庐山和吕洞宾的传说

民间传说,庐山乃“神仙之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周威烈王时,匡俗兄弟在庐山学道成仙;随后,又传说周武王时,道家方辅与老子李耳,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得道成仙;又传说张天师的两个高足弟子王长和赵升被派往庐山,管理道家这个六十九福地……

庐山神秘飘渺的云雾和人迹罕至的密林古洞,为这些神话传说增加了魅力。不过,上述神仙方士,都没有在庐山留下几许遗迹和诗文,讲不出一个体系的故事,唯有“八洞神仙”其中一个的吕洞宾,在庐山和九江有较多的遗迹和一些诗文。

宋人白玉蟾小编认为‘授墨堂记’里面说: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上了“八仙”中的汉钟离,授给吕洞宾丹诀,后来两人一起成“仙”。《庐山志》也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和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至今,仙人洞内的神龛里,仍奉有身佩宝剑,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塑像。

太平宫传说

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然而,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向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

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槛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大众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灵魂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

八、荆州历史典故?

荆州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城市其中一个,有许多典故与其相关。下面内容是其中一些典故:

1.荆轲刺秦:荆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城市,著名的荆轲刺秦故事就与荆州有关。相传荆轲是楚国人,他为了报仇雪耻,潜入秦国,最终在秦王宴会时刺杀了秦王。

2.孟子游荆襄: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想法家和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游历过很多地方,其中就包括荆州。据说孟子游荆襄时,曾在此地传授学问,并留下了一些名言和想法。

3.曹操赋诗: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他访问荆州期间,他曾赋诗《步出夏口》,表达了他对荆州的美景和对功名的追求。

4.荆州七步诗:据说唐朝时,诗人杜牧曾经在荆州的夫人楼登台,当时景色秀丽,他只登上七步,便灵感爆发,写下了《秋夕七绝》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这些历史典故展示了荆州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反映了这座城市丰盛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些典故也让我们对荆州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九、迁安历史典故?

迁安的历史典故不少,如唐王征东,老马识途,棒打龙山头,女蜗补天,还有轩辕故都,等等,欢迎来迁安作客。

十、国庆历史典故?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了国庆的说法。唐玄宗当政期间,满朝文武呼吁将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这天定为“千秋节”。千秋节盛行后不久后又改版升级为“天长节”,庆祝形式更加浩大。后来,为了庆祝明治天皇的生日,日本遣唐使还把天长节带回了日本。明清时,“天长节”又演变成了万寿节,这个节日也成了与元旦、冬至一样重要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民族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标志,反映这个民族的国体和政体。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