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兰的简介?
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南濒江与阿城市、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
呼兰河横贯西南,东有漂河,少陵河,西有泥河,“一江四河”形成呼兰肥沃的堆积和冲积平原。
呼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历史考证,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了人类活动,在风光秀丽的团山子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到了辽金时代,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己非常兴盛,诞生了胡拉温屯这个初见于史书的村落,留下了大堡古城、穆儿昆城、石人城古墓石人、团山子七级浮屠宝塔等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并涌现出金代状元徒单镒这样名耀史册的显赫人物。
二、扬州炒饭历史典故简介
扬州炒饭历史典故简介
扬州炒饭是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的一道传统名菜,也是中华料理中备受赞誉的特色烹饪其中一个。它以其精湛的烹饪技巧和特殊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炒饭,顾名思义,就是将米饭和各种食材一起在锅中炒熟而成的一道美食。扬州炒饭在民间有一个历史典故,让这道菜更加富有故事性。
扬州炒饭的历史典故
相传在古代南朝梁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宴请名将萧衍,为了让他尝到最好吃的美食,帝王特地命令宫中厨师为他烹制一道至尊的美味。
于是,厨师们将锅中的白米饭与来自江南水乡的酥炸虾仁、鸡蛋、鸡肉等食材一同炒制,将各种食材的香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炒饭。这道炒饭经过厨师们层层筛选和不断改善的手艺,不仅食材新鲜,口感丰盛,而且造型美观,色彩斑斓。
萧衍品尝这道扬州炒饭后,深深为之着迷。他赞不绝口地说:“这是我尝过的最美味的炒饭!”随后,他将这道美食的制作技巧推广给了朝廷和民间。从此,扬州炒饭在古代南朝梁朝成为国宴上的一道招牌菜,备受宫廷贵族们和百姓喜爱。
扬州炒饭的制作技巧
扬州炒饭的制作技巧主要由下面内容几许步骤组成:
- 准备食材:将米饭提前煮熟并晾凉,同时准备鸡蛋、熟虾仁、鸡肉丁、青豆、胡萝卜丁等各种配料。
- 加热锅:在炒锅中加入适量的食用油,加热至约七成热。
- 炒制配料:将鸡蛋打入锅中炒散,加入鸡肉丁、虾仁等配料翻炒均匀,再加入胡萝卜丁和青豆等蔬菜翻炒。
- 加入米饭:将事先准备好的米饭加入锅中,用铲子把米饭与配料充分翻炒均匀。
- 调味品:加入适量的盐、酱油等调味品,根据个人口味选择是否添加胡椒粉、味精等。
- 炒熟成型:将炒饭翻炒数分钟,确保所有食材炒熟成熟,并且每粒米饭都均匀上色。
经过以上步骤,一份色香味俱佳的扬州炒饭就完成了。炒饭的味道鲜美,米饭饱满而不油腻,搭配各种配料的口感丰盛而且营养均衡。
扬州炒饭的口味
扬州炒饭的口味多样,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 清淡口味:这种口味的扬州炒饭以原汁原味的米饭为主,搭配少量的配料,如虾仁、鸡肉丁、蔬菜等,口感清淡干净,适合喜欢清淡口味的人食用。
- 咸香口味:这种口味的扬州炒饭以酱油等调味品为基础,搭配丰盛的食材,如蛋、虾、鸡肉、蔬菜等,口感咸香浓郁,适合喜欢稍重口味的人食用。
无论是清淡口味还是咸香口味的扬州炒饭,都能让人质量到炒饭所独有的魅力和美味。
扬州炒饭的文化影响
扬州炒饭作为中国传统名菜其中一个,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它不仅是扬州市的一张名片,也代表着中国炒饭文化的瑰宝。
扬州炒饭的制作工艺精湛,口感特殊,在国内外餐桌上都备受喜爱。许多餐厅将其列为招牌菜,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这道美味。
除了这些之后,随着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播,扬州炒饭也开始走向了全球。在一些国外华人聚居区,扬州炒饭已经成为当地餐馆的经典美食其中一个,被当地大众喜爱和推崇。
扬州炒饭的历史典故和特殊口味,使其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大众探索中国传统美食带来了新的视角。
扬州炒饭作为一道经典名菜,以其历史典故和特殊口味而备受瞩目。它承载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让大众在质量美食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悠久的历史传承。
这篇长文详细介绍了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的传统名菜——扬州炒饭的历史典故、制作技巧、口味特点以及文化影响。扬州炒饭以其特殊的制作技巧和口感让人叹为观止,深受国内外大众的喜爱与推崇。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将对扬州炒饭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三、扬州炒饭的历史典故简介
扬州炒饭的历史典故简介
扬州炒饭是中国传统的一道美食,享有盛誉。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扬州炒饭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
据说,扬州炒饭的创始人是一位叫做张公炒饭的厨师。他曾在扬州的一家饭店职业,一天晚上,他师傅病倒了,而饭店里的客人却络绎不绝。为了不让客大众失望,张公炒饭决定自己下厨做饭。
然而,难题来了,食材非常有限,只剩下一碗剩饭和几许蔬菜。张公炒饭不愿意让客大众吃剩饭,于是决定把这些食材变成一道美味可口的炒饭。
于是,张公炒饭将剩饭和蔬菜放在一起,加入了一些调料,接着用高温快速翻炒,炒了一锅香喷喷的炒饭。客大众闻到了香味,纷纷赞不绝口。
从那天开始,扬州炒饭就成为了扬州的特色美食,并且逐渐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大众对张公炒饭的手艺赞誉有加,纷纷称之为”扬州炒饭”。
扬州炒饭的特点在于:米饭饱满而不粘,颗粒分明;蔬菜新鲜可口,色香味俱佳;调料适度,味道浓郁,但不油腻。这道炒饭不仅营养丰盛,而且口感特殊,深受大家喜爱。
扬州炒饭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烹饪技巧。传统的扬州炒饭都采用高温快炒的技巧,保持米饭的干爽和材料的鲜嫩。这样炒出来的炒饭口感爽口,米粒松散而且不互相粘连。同时,扬州炒饭还讲究材料的选择,只选用新鲜的蔬菜和优质的食材。
有趣的是,扬州炒饭不仅是一种美食,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符号。扬州炒饭通过传统烹饪技法,将扬州的饮食文化和乡土气息体现了出来。
扬州炒饭的历史典故不仅让大众了解到了它的起源和提高,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灵魂,那就是勇于创造和发挥想象力。不论是在烹饪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扬州炒饭的故事中得到启示。
扬州炒饭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瑰宝,是扬州人民的骄傲。无论你是扬州人还是游客,品尝一碗正宗的扬州炒饭都会给你带来满满的快乐和满足感。
扬州炒饭的典故经过了历史的传承,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它的口味特殊、味道美味可口,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道瑰宝。如果你有机会去扬州旅游,一定要品尝一下正宗的扬州炒饭,你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美味和满足。
小编归纳一下
扬州炒饭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其中一个,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它的起源和提高故事充满了温暖和感激,不仅反映了古代厨师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让我们体味到了食物的价格和美味。扬州炒饭的历史典故是扬州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珍珠,它的故事值得我们传承和铭记。
在现代社会,扬州炒饭不再只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的象征。它教会了我们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可能,用智慧和创造不断提升生活的质量。无论是在厨房烹饪还是在职业生活中,我们都能从扬州炒饭的典故中获得一些启示。
希望这篇关于扬州炒饭的历史典故的简介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道美食,并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美味和创造的乐趣。
四、呼兰师范历史?
1970年松花江地区五七师范学校创建
1972年松花江地区五七师范学校更名为呼兰师范学校
1981年呼兰师范学校升格为呼兰师范专科学校
1978年呼兰师范学校(五常分校)改建为五常师范学校,现参与合并组建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2001年呼兰师范专科学校撤销
2001年呼兰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哈尔滨师范大学
五、萧红,呼兰河传的简介?
呼兰河传
萧红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其内容梗概如下:
那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虽然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大众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因此,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高兴。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高兴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刻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
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大众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快乐生活遭到了邻大众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大众的冷嘲热讽。
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
六、萧红呼兰河传的简介?
萧红的《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刻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刻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规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七、呼兰县各村历史?
乾隆二年(1737年)设立官庄,呼兰始建村屯。初建官庄40所,分布于呼兰河流域。
咸丰末年&34;解禁&34;招垦后,人口增加,天然产生大致不等的窝堡、村屯,近者七、八里,远者十几里,每屯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
同治初年,呼兰册报有村屯273个。到清末宣统年间,呼兰府城境内有村屯883个。1929年县境有村屯934个。东北沦陷时期,县境有村屯723个。解放后,随着城镇建设的提高,部分城郊村屯已融入城镇之中。
1990年全县共有天然村屯584个,其中,中心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329个
八、周朝历史简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1-2]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3-5]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 [6-8]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为“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9]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由于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河南中部郑州新郑市始祖山一带的潩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 [10] ,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为“天下共主”。
九、故宫历史简介?
北京故宫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到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存在609年了.
十、秦朝历史简介?
公元前231年秦孝公的父亲献公死了,秦孝公继承了爵位,时年21岁。他看到在他的老祖穆公时候的大秦,被邻国三晋夺去了大片土地,成了小国了。而邻国楚、魏又都比他强大。各强国在中原会盟时,把秦国当成野蛮落后的小国排斥在外
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秦孝公慧眼识人,重用了公孙鞅,实行了他的“变法”,即“商鞅变法”。
变法后,秦国开始强大起来,卫鞅将兵攻占魏国安邑,三年后,国都有雍迁到咸阳。又进一步实行了改革:即取消了分封制,把官田分给私人种植(为田开阡陌封疆),与此对应的是将原来的贡赋(农奴向庄园主缴的粮食等物)改为税(平民向民族缴的粮食等物),用民族统一任命的县令、丞取代原来的分封的乡邑领主。这样就杜绝了各片各自为政的弊端,实现了中央集权统一管理。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军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当时还有卫国作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废。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帝制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民族——秦朝。
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各地农民纷纷杀掉官吏,攻占郡县,响应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继起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 秦被项羽(巨鹿之战)灭,刘邦先占领秦都。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
号称强大的秦朝,终于被革命的农民推翻了。
秦朝灭亡后,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